秋后,暑热未消,昼夜温差逐渐拉大,民间将这一特殊气候现象称为“秋老虎”。此时,人体易受暑湿余邪与秋燥双重侵袭,出现口干咽干、皮肤干燥、脾胃虚弱等不适。传统中医强调“天人相应”,通过调整饮食、起居、情志与运动,可帮助身体平稳度过季节交替期。
一、饮食调养
中医认为,秋季阳气渐收,阴气渐长,饮食需兼顾“防暑余热”与“防燥伤津”。
1. 清热润燥,少辛增酸
暑热未退时,可适量食用绿豆汤、莲子粥、薄荷粥等甘凉食物,既能清暑热,又不伤脾胃。随着秋燥渐显,应多摄入白色食物润肺,如银耳、百合、梨、莲子等,可熬制银耳百合羹、川贝炖梨缓解干咳。同时,减少葱、姜、蒜等辛味食物,增加柠檬、猕猴桃、西红柿等酸味果蔬,以收敛肺气。
2. 健脾祛湿,温和进补
夏季湿困脾阳,秋季需先调理脾胃再“贴秋膘”。推荐薏米赤小豆汤、山药枸杞粥等健脾利湿的食疗方,避免过早食用肥甘厚味加重肠胃负担。鸭肉、鱼肉、瘦猪肉等优质蛋白既能清暑热,又可补益身体,适合此时食用。
3. 忌食寒凉,注意饮食卫生
西瓜、梨等寒性水果及冷饮易损伤脾阳,导致腹泻,需适量食用。高温天气食物易变质,需确保食材新鲜,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引发胃肠道疾病。
二、起居有常
秋季养生需顺应阳气收敛、阴气渐长的特点,调整作息与居家环境。
1. 早睡早起,适当午休
《黄帝内经》提出“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”,早睡可顺应阳气收敛,避免熬夜耗伤阴津;早起有助于肺气舒展。正午阳光炽烈时可适当午休20—30分钟,弥补夏日耗损的阳气。
2. 防寒保暖,避免直吹冷风
昼夜温差大时,早晚需添加薄外套,护好肩颈、腹部等关键部位。使用空调时,温度控制在26℃左右,避免直吹身体,夜间盖薄被防止受凉。
三、情志调摄
秋季万物凋零,易引发悲凉情绪,中医认为“肺在志为忧”,需通过收敛心神应对秋燥。
1. 培养沉稳心境
每日清晨静坐10分钟,凝神调息,排出杂念;或参与书法、绘画等静雅活动,缓解焦虑情绪。
2. 登高望远,开阔心胸
晴朗天气登山远眺,既能舒展肺气,又能通过接触自然阳光改善情绪,预防“悲秋综合征”。
四、运动养生
秋季运动需遵循“养收”原则,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耗伤津液。
1. 选择温和有氧运动
推荐太极拳、八段锦、散步等运动,其中八段锦的“调理脾胃须单举”“双手托天理三焦”动作可疏通三焦气机,促进津液输布。
2. 把握运动时间与强度
运动时间以早晨7—9点或傍晚5—7点为宜,避开正午高温时段。运动后不宜立即吹空调或喝冷饮,可饮用温淡盐水补充水分。
五、穴位保健
通过按摩特定穴位,可预防“秋老虎”引发的不适。
1. 合谷穴
位于手背虎口处,每日按摩1—2次,每次1—2分钟,可疏风清热,缓解头痛、咽喉肿痛。
2. 太溪穴
位于内踝与跟腱之间凹陷处,按摩可滋阴补肾,改善秋燥引起的口干、便秘。
“秋老虎”虽有暑热余威,但养生关键在于“收”与“润”。通过调和饮食、起居、情志与运动,辅以穴位保健,可帮助身体适应季节交替,为秋冬健康奠定基础。顺应自然规律,科学调养身心,方能安然度过这段特殊时期,迎接金秋的丰收与宁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