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漏钟仍夜浅,时节欲秋分。”当秋风拂过,昼夜均而寒暑平的秋分悄然来临。作为秋季的中点,秋分不仅标志着昼夜长短的平衡,更预示着自然界阳气渐收、阴气渐长的转折。北京崇文门中医医院提醒:此时养生,需顺应天地阴阳变化,以“平”为基,调和身心,有助安然度秋。
起居有常,早睡养阴
秋分后,白昼渐短、黑夜渐长,自然界阳气收敛,人体也应顺应这一规律。《黄帝内经》云:“秋三月,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。”早睡可助阳气潜藏,滋养阴血;早起则能舒展肺气,避免寒邪侵袭。尤其要避免熬夜,否则易耗伤阳气,导致免疫力下降,引发感冒、咳嗽等呼吸道疾病。此外,秋分后气温骤降,早晚温差大,需及时添衣,尤其是老人、儿童及体弱者,更要注意腰腹、足部的保暖,以防寒邪入体。
饮食调养,滋阴润燥
秋分时节,气候干燥,燥邪易伤肺津,出现口干、咽干、皮肤干裂等症状。此时饮食应以“滋阴润燥”为主,多食清润、温润的食物,如百合、银耳、雪梨、蜂蜜、芝麻等。百合能清心润肺、宁心安神;银耳富含胶质,可滋阴润肺、养胃生津;雪梨生津止渴,是缓解秋燥的佳品。同时,遵循“少辛增酸”的原则,减少葱、姜、蒜、辣椒等辛辣食物的摄入,适当多吃山楂、葡萄、柠檬等酸味果蔬,以收敛肺气,预防燥邪伤肺。
运动适度,以“收”为主
秋分后,人体生理功能逐渐减弱,运动应以“轻松平缓”为宜,避免大汗淋漓损耗阳气。可选择登山、慢跑、散步、太极拳等运动,既能增强体质,又能调畅气机。其中,太极拳动作柔和缓慢,注重呼吸与动作的配合,有助于调和阴阳、疏通经络;八段锦中的“左右开弓似射雕”“调理脾胃臂单举”等招式,能锻炼心肺功能,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。运动时需循序渐进,量力而行,切勿过度劳累。
情志舒畅,悲秋自解
“自古逢秋悲寂寥”,秋分后万物凋零,人们易产生悲秋情绪。中医认为,过度的悲伤会耗伤肺气,影响身体健康。因此,调节情绪、保持乐观是秋季养生的重要环节。可通过阅读、听音乐、与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;多到户外走动,呼吸新鲜空气,欣赏秋日美景,以开阔心胸;或练习书法、绘画等静心活动,使内心宁静平和。正如中医所言:“喜胜悲”,多笑一笑,不仅能宣发肺气,还能改善不良情绪,让身心更健康。
足部保暖,温阳散寒
“养树需护根,养人需护脚。”秋分后,足部保暖尤为重要。每晚用热水泡脚,可促进血液循环,缓解疲劳,改善睡眠。泡脚时加入艾叶、生姜等温热药材,更能温阳散寒、疏通经络。此外,秋分后寒邪易从足部侵入,需避免赤脚行走或穿凉鞋,选择透气、保暖的鞋袜,以保护“第二心脏”。
秋分养生,贵在“平衡”。从起居到饮食,从运动到情志,皆需顺应自然规律,调和阴阳,方能“阴平阳秘,精神乃治”。让我们以平和之心迎接秋日的馈赠,在金风送爽中收获健康与安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