结肠息肉不切除就会癌变吗?别慌,先了解这些关键点

体检时发现“结肠息肉”,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恐慌:“这是不是癌症前兆?不切除一定会癌变吗?”其实,结肠息肉与癌变的关系并非绝对,关键在于息肉的类型、大小和生活习惯。

一、结肠息肉是什么?

结肠息肉是结肠黏膜表面凸起的“小肉疙瘩”,就像肠道内壁长出的“小疙瘩”。它分为两类:

非肿瘤性息肉:如炎性息肉、增生性息肉,通常由炎症或黏膜修复异常引起,癌变风险极低。

肿瘤性息肉:如腺瘤性息肉(管状腺瘤、绒毛状腺瘤等),具有癌变潜能,尤其是绒毛状腺瘤,癌变风险较高。

简单来说:不是所有息肉都会癌变,但某些类型(如腺瘤性)需高度警惕。

二、不切除一定会癌变吗?

非肿瘤性息肉:

这类息肉多为良性,如炎性息肉常由肠道炎症(如溃疡性结肠炎)引发,炎症控制后可能缩小或消失。若息肉较小且无症状,医生可能建议定期观察,而非立即切除。

关键点:癌变风险低,但需控制炎症等诱因。

肿瘤性息肉:

腺瘤性息肉是明确的“癌前病变”,尤其是绒毛状腺瘤或直径超过1厘米的息肉。若长期不处理,可能经过5-15年逐渐发展为癌症。

关键点:癌变风险与息肉大小、类型密切相关,需尽早干预。

特殊类型息肉:

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(遗传性疾病),患者肠道可能长出数百枚息肉,若不治疗,几乎100%会癌变,通常需在青少年期开始监测。

三、哪些情况必须切除?

医生会根据息肉的“长相”和病理结果判断是否需要切除:

大小:直径超过1厘米的息肉癌变风险显著增加。

形态:无蒂、表面凹凸不平或带血的息肉更需警惕。

病理类型:若活检发现高级别上皮内瘤变(癌前病变),需立即切除。

四、如何降低癌变风险?

即使切除息肉,仍需注意以下事项:

定期复查:腺瘤性息肉切除后需每1-3年复查肠镜,防止复发。

健康饮食:多吃蔬菜、水果、全谷物,减少红肉和加工食品摄入。

戒烟限酒: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刺激肠道,增加癌变风险。

控制炎症:若由肠炎引发息肉,需积极治疗原发病。

结肠息肉≠癌症,但某些类型(如腺瘤性)是明确的“癌前病变”。是否需要切除,需结合息肉类型、大小和病理结果综合判断。发现息肉后,最正确的做法是:听医生的话,该切就切,该观察就观察,同时调整生活习惯,定期复查。

了解这些

可能对您的就诊有所帮助

预约挂号

出诊信息

就医须知

来院导航

在线帮助

北京崇文门中医医院
  • 地址:北京市东城区幸福大街甲39号4幢
  • 预约挂号电话:010-6711-0011 就诊时间:8:00-17:00
  • 服务监督电话:010-8402-7615

京ICP备20014364号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文号:(京)中医广【2024】第08-22-2285号

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
搜索 点击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