节气养生丨北京崇文门中医医院:霜降时节阴气凝,健脾润燥防寒凉

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,此时天气渐冷,昼夜温差加大,清晨的草木上开始凝结白霜。中医认为,霜降后自然界“阴气渐盛,阳气内收”,人体也需顺应这一变化,通过健脾、润燥、防寒的养生方式,为即将到来的寒冬做好准备。

一、健脾为先,固护根本

秋季末尾,脾胃功能易受影响。天气转凉后,人体为了抵御寒冷,本能地需要更多能量,而脾胃作为“后天之本”,承担着消化吸收的重任。若此时饮食不当(如过食生冷、油腻),或情绪波动影响脾胃运化,可能导致食欲下降、腹胀、乏力等问题。

健脾小贴士:

饮食温润:选择南瓜、山药、小米等易消化的食材,煮粥或蒸食,减轻脾胃负担;

少食寒凉:避免直接食用从冰箱取出的食物,少喝冷饮,水果可常温或稍加热后食用;

适度运动:每天散步30分钟,促进肠胃蠕动,但避免大汗淋漓耗伤阳气;

按摩穴位:晨起或睡前按揉足三里穴(膝盖下四指处),每次3分钟,增强脾胃功能。

二、润燥防“干”,缓解秋燥

霜降后空气湿度降低,皮肤干燥、口干舌燥、咳嗽等症状频发。中医将秋季燥气分为“温燥”(初秋)和“凉燥”(深秋),此时以凉燥为主,需通过滋阴润燥的食物和习惯来调和。

润燥方法:

多喝水:每日饮用1500-2000毫升温水,少量多次,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;

吃润物:银耳、百合、梨、蜂蜜等食材可煮汤或熬粥,缓解咽喉干燥;

加湿环境:使用加湿器或放置一盆清水,保持室内湿度在40%-60%;

护好皮肤:洗澡后涂抹保湿乳液,减少静电和皮肤皲裂。

三、防寒保暖,重点护住“三个部位”

霜降后寒气加重,尤其需注意头部、颈部和脚部的保暖。中医认为“头为诸阳之会”,颈部有大椎穴,脚部是阴阳经脉交汇处,这些部位受寒易引发感冒、关节痛等问题。

防寒技巧:

戴帽子围巾:外出时佩戴轻薄保暖的帽子,围巾遮住颈部;

穿袜睡衣:睡前用热水泡脚15分钟,穿保暖袜入睡,避免脚部受凉;

调整穿衣:采用“洋葱式”穿法,内层透气、中层保暖、外层防风,方便增减;

避免露脐:女性需注意腹部保暖,防止寒邪入侵引发痛经。

四、早睡晚起,蓄养阳气

霜降后昼短夜长,自然界阳气收敛,人体也应调整作息。早睡可养阴,晚起(不赖床)能避寒,中午可小憩20分钟补充精力。此外,保持情绪平和也很重要,过度焦虑或悲伤会消耗阳气,不利于冬季养生。

生活建议:

23点前入睡:保证7-8小时睡眠,帮助肝脏排毒;

晨练别太早:等太阳升起后再外出运动,避免寒气侵袭;

晒背补阳: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,背对阳光晒15分钟,促进钙吸收;

听轻音乐:睡前听舒缓的音乐,放松身心,提高睡眠质量。

霜降是季节交替的转折点,通过健脾增强消化能力,润燥缓解干燥不适,防寒保护易感部位,再配合规律的起居,能帮助身体顺利过渡到冬季。养生无需复杂,从日常细节入手,顺应自然变化,便是最好的健康之道。

了解这些

可能对您的就诊有所帮助

预约挂号

出诊信息

就医须知

来院导航

在线帮助

北京崇文门中医医院
  • 地址:北京市东城区幸福大街甲39号4幢
  • 预约挂号电话:010-6711-0011 就诊时间:8:00-17:00
  • 服务监督电话:010-8402-7615

京ICP备20014364号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文号:(京)中医广【2024】第08-22-2285号

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
搜索 点击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