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会突然发现眼前有小黑点、线条或蜘蛛网状的漂浮物,像蚊子一样“飞来飞去”,尤其看向白色背景时更明显——这就是俗称的“飞蚊症”。其实,它并非严重疾病,大多是眼睛自然老化的表现,只要科学应对,无需过度焦虑。
一、飞蚊症是什么?
我们的眼球里充满了一种透明胶状物质,叫玻璃体。年轻时它像果冻一样紧贴视网膜,但随着年龄增长或近视加深,玻璃体会逐渐液化、收缩,形成一些微小的纤维或细胞团块。这些“杂质”投射在视网膜上,就变成了我们看到的“飞蚊”。据统计,70%以上的人一生中会经历飞蚊症,高度近视者、中老年人更常见。它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:生理性是自然老化现象,无需特殊处理;病理性则可能由视网膜裂孔、炎症等引发,需及时就医。
二、改善飞蚊症,记住这三点
1. 避免过度关注,转移注意力
飞蚊症的“存在感”与心理状态密切相关。越盯着它看,越会觉得“蚊子”变多、变大,甚至影响情绪。其实,这些漂浮物本身不会伤害眼睛,试着将视线转移到其他物体上,或专注于工作、运动,大脑会逐渐“忽略”它们。尤其对轻度飞蚊症患者,放松心态是关键。
2. 科学用眼,给眼睛“减负”
长时间盯着手机、电脑屏幕,或处于昏暗环境,会加重眼睛疲劳,让飞蚊症更明显。建议遵循“20-20-20”法则:每用眼20分钟,远眺20英尺(约6米)外的物体20秒。同时,保持室内光线柔和,避免强光直射;外出时佩戴防紫外线眼镜,减少强光对眼睛的刺激。这些习惯能缓解眼部疲劳,间接改善飞蚊症的不适感。
3. 定期检查,排除风险
虽然大多数飞蚊症是生理性的,但如果突然出现以下情况,需立即就医:眼前闪光感、视野缺损(如黑幕遮挡)、飞蚊数量骤增或形状突变(如从点状变成团块状)。这些可能是视网膜脱落、玻璃体出血等严重问题的信号,需通过专业检查(如眼底镜、B超)排除风险。尤其高度近视者、糖尿病患者或眼部受过外伤的人群,建议每年做一次眼底检查。
三、飞蚊症会消失吗?
生理性飞蚊症通常不会完全消失,但通过上述方法,大部分人能逐渐适应,不影响正常生活。随着年龄增长,玻璃体进一步液化,“飞蚊”可能会减少或分散,症状也会减轻。而病理性飞蚊症需针对原发病治疗,因此及时区分类型至关重要。
大多数的飞蚊症是眼睛发出的“老化信号”,而非疾病的象征,此类患者只要保持良好心态、科学用眼、定期监测,就能与这些“小蚊子”和平共处。反之,若是病理性的则需要及时就医。
返回顶部
点击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