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质疏松症被称为“寂静的杀手”,因其早期症状隐匿,常被忽视,直到发生骨折才引起重视。然而,骨骼健康与生活质量息息相关,早期识别信号并干预,能有效延缓病情进展。医生提醒,若出现以下3个典型表现,需警惕骨质疏松症的可能。
信号一:慢性游走性腰背痛
骨质疏松症早期最常见的症状是腰背部疼痛,这种疼痛具有独特的表现:
疼痛特点:呈慢性、游走性,可能从腰部向两侧扩散,甚至放射至腿部。患者常形容“疼痛像一股气在游走”,久坐、久站或弯腰时加重,平躺或休息后缓解。
夜间加重:夜间或清晨醒来时疼痛更明显,翻身或咳嗽、用力排便时可能加剧。
原因解析:骨质疏松导致骨量丢失,骨微结构破坏,脊柱椎体承受压力的能力下降,易发生微小骨折或变形,刺激周围神经引发疼痛。大多数骨质疏松患者首发症状就是腰背痛。
信号二:身高缩短与驼背
骨骼是身体的“支架”,骨质疏松症会逐渐削弱其支撑力,导致体态改变:
身高缩短:椎体因骨质疏松发生压缩性骨折后,高度降低,身高逐年缩短。正常情况下,成年后身高每年自然下降约0.1-0.2厘米,而骨质疏松患者可能半年内缩短3厘米,或1年内缩短5厘米。
驼背畸形:胸椎椎体反复骨折后,脊柱逐渐弯曲变形,形成驼背。驼背不仅影响外观,还会压迫胸腔,限制肺活量,导致呼吸困难、心悸等并发症。
风险人群:老年人、绝经后女性因激素水平变化,骨量流失更快,更易出现身高缩短和驼背。
信号三:轻微外力导致骨折
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,但早期可能仅因轻微动作引发:
常见部位:髋部、腕部、脊柱是“重灾区”。例如,弯腰提重物、滑倒时手撑地、甚至咳嗽或打喷嚏,都可能导致骨折。
愈合困难:骨质疏松患者的骨骼脆性增加,骨折后愈合时间延长,且易发生二次骨折,形成恶性循环。
隐性风险:部分患者骨折后无明显疼痛,仅表现为活动受限或身高进一步缩短,容易被误认为是“老了自然这样”。
医生建议:
骨质疏松症的早期信号虽不典型,但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和医学检查可有效管理:
高危人群筛查:女性超过55岁、男性超过65岁,或存在家族史、长期使用激素、吸烟酗酒等人群,建议定期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(DXA),这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“金标准”。
营养与运动:保证每日钙摄入(如牛奶、豆制品),补充维生素D(晒太阳或膳食补充剂),并进行负重运动(如快走、跳舞)和力量训练(如举哑铃),增强骨密度。
避免危险因素:戒烟限酒,减少碳酸饮料和咖啡因摄入,慎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(如某些抗抑郁药)。
骨骼健康需终身维护,早期识别信号并采取行动,才能远离“寂静的杀手”,享受高质量生活。